探访国家体育馆。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摄像 史含伟 视频编辑 徐储立(01:01)【编者按】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正逐步临近,我们的冬奥场馆也已蓄势待发。
对于冬奥会场馆的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注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而可持续发展的申奥理念和“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也令世界瞩目。
值此之际,澎湃新闻记者将带领大家现场深度体验“冰丝带”、“雪如意”“冰立方”等奥运地标,全面了解冬奥会场馆。
海报设计:白浪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的国家体育馆,曾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三大主场馆之一。
在两个多月后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中,国家体育馆将承办29场冰球比赛。配合冬奥赛事需求,国家体育馆改造工程已于2020年12月完工。目前该场馆已具备办赛条件,并经过多次“相约北京”测试活动的检验。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北京年冬奥会将大量使用2008年夏季奥运会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是7个改造场馆之一。此次除对其主馆进行改造,增加制冰功能和除湿系统外,还在其北侧新建冰球馆作为训练馆,并增设更衣室等设施。改建后场馆总面积约9.8万平方米,配置两块符合奥运赛事标准的冰球冰面,冬奥会时一块用于正式比赛,一块用于赛前训练热身。
近日,完成“大变身”的国家体育馆也拥有了新的名字——冰之帆。
国家体育馆外景。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摄
“冰之帆”里的北京温度
在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国家体育馆与同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冰立方”、“冰丝带”等场馆一样,有了充满冬奥会气质的新名字。
“冰之帆”之名从何而来?12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冰之帆”采访时了解到,就外观而言,站在奥林匹克塔上瞭望国家体育馆,犹如一艘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湖畔平稳航行的巨型帆船;从名称而言,“冰之帆”的“帆”字与国家体育馆的英文昵称ICE FAN谐音相呼应。此外还有国家体育馆在2008年经历夏季奥运会后再次起航之意。
虽然新名字带“冰”,但国家体育馆的改造中却尽显北京温度。
“冰之帆”的无障碍设施在此前基础上已有整体提升。比如场馆里的所有客梯均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场馆内没有一处门槛,残障人士可从各个入口直达比赛场地及无障碍看台;馆内此次还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因地制宜将看台突出,做成类似于阳台的样子,分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处,可让残障观众距离冰球比赛场地更近,能与其它观众融为一体,极大的提升观赛体验。
此外,残奥会时,在运动员更衣室至比赛场地,全部铺上仿真冰板,并降低坡道的坡度,运动员可以从更衣室滑入比赛场地,解决了运动员因场地不便,需要进入赛场后更换冰橇的不便。赛时,国家体育馆将最佳观赛坐席留给了残障人群,尽显人文关怀。
“冰之帆”内部改造情况。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摄
全力满足冰球比赛的“特殊需求”
据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雷鸣介绍,“冰之帆”主要负责男子冰球比赛,另外有5场女子比赛将转场至“冰之帆”进行。整个冬奥期间,“冰之帆”和五棵松都将分别进行29场比赛。“冰之帆”的第一场比赛将于2022年2月3日开始,最后的金牌赛则将在2022年2月20日闭幕式当天结束,整个赛程持续时间较长。
冰球比赛是冬奥会中比较特殊的一项赛事——冬奥会中唯一的集体球类项目。它对服务的要求很高,主要体现在三个“唯一”上:唯一一个要在比赛场馆提供洗衣服务的项目,唯一一个要在现场为运动队提供制衣服务的项目,唯一一个要为每支参赛队伍提供队陪服务的项目。
雷鸣说,冰球比赛期间,需要为参赛运动队员、裁判等提供清洗衣物的服务,包括清洗比赛服、训练服、内衣、袜子,还有浴巾、毛巾等。经过测算,“冰之帆”届时将要清洗的衣物达到5万余件。
“按照国际冰联的规则,所有清洗的衣物要在运动队或裁判员下一场的训练或比赛前三小时送达。不仅要清洗,还要进行烘干,但运动队的比赛服只能自然晾干,所以未来我们的洗衣房预计需要24小时持续不断地运转。”雷鸣介绍。
同时,为了满足制衣需求,比赛场馆内将建立制衣中心,由专业人士为运动队的比赛衫印制号码和姓名,并对不合适的衣服进行裁剪、修改,让运动员穿上舒适的衣服,在比赛中有更好地发挥。
此外,每支参赛队伍都会根据国际惯例得到队陪服务。理论上,从参赛队伍入境至离境的整个奥运会过程中,队陪需要与参赛队伍朝夕相处,充当参赛队伍与冬奥组委会的沟通桥梁。
雷鸣表示,为做好队陪服务工作,此前已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招募了一批在读的硕士、博士生来担任队陪。预计12月份队陪就将与各参赛队伍进行对接、沟通,提前了解各参赛队的需求。
不仅如此,“冰之帆”的每一支男子参赛队伍都会有一处“6室1厅”的更衣室,更衣室内有教练室、磨刀室、按摩室、储物间、卫生间、淋浴间,以及一个运动员区域,总面积171平方米。每处更衣室会根据参赛队伍所在国家传统进行装饰、布置。
值得一提的是,更衣室主体结构和部件全部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进行组装。赛后,每个更衣室单元可以拆开成8个独立的箱体或者重新按需要拼接成新的房间使用,可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冰之帆”场馆内的只能消毒机器人。
绿色场馆、智能化服务
澎湃新闻记者还在采访中了解到,“冰之帆”是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进行改造的。“冰之帆”在国家体育馆的基础上有所扩建,扩建部分采用仿冰玻璃砖设计,充分引入自然采光,通过外遮阳和内遮阳系统,调节自然采光,最大限度减少照明能耗。
在能源方面,“冰之帆”在采暖季采用常规的市政集中供暖,非采暖季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效率更高,运行费用更低,从而节约能耗。在空气质量方面,馆内将增加空气净化功能,90%的空间内将具有空气净化能力,并装备传感器,实现自动调节新风,充分体现了建筑可持续。
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场重大体育盛会,“冰之帆”内防疫的工作安排严谨而科学。
12月4日,在媒体采访现场,一台“头顶”喷着白雾的机器人穿梭于记者身边,并会提醒大家让路。
据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公共卫生和防疫经理包卫华介绍,这是一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可以对环境进行消毒。在“冰之帆”闭环管理防疫的重点区域,如运动员热身区、防疫缓冲区、指挥室等空间都有空气消毒机器人的身影,它可以对室内的病原微生物、甲醛、PM2.5等复合物污染进行消毒、净化,24小时构建安全、健康、洁净的工作环境。
包卫华说,实际上,场馆内引入了一批智能机器人,不仅有可以进行空气消毒的,还有可以提供场馆地面清洁、垃圾转运、物品配送等多项服务的,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提高工作效率。